谁透支了跨国公司声誉
编辑:中国验厂网 来源:作者:中华工商时报 动态来源:马国川 日期: 2008-03-29 17:19:15
导读:
日前,人民网年终策划搞了一个“2005跨国企业8大丑闻”,陷身“苏丹红一号”事件的肯德基,“石蜡油”事件旋涡里的强生,不久前发生DC事件的索尼等跨国公司都赫然上榜。如果我们承认这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在世界上声名赫赫,绝非是用瞒和骗的手段取得的,而是经过艰苦努力积累起来的,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它们在中国频频出事,名声受损?换句话说,是谁透支了跨国公司的声誉?首先,恐怕是消费者。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跨国公司不但是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品质的保证,而且是先进生活方式的代表。所以,许多消费者对跨国公司的产品推崇备至,尤其是年轻的感性消费者对跨国公司的产品趋之若鹜,迷信跨国公司产品的质量。太多“索尼们”的产品质量问题应该让我们学会理智了,一味的迷信跨国公司有时候就是一种“迷失”。政府部门也“与有责焉”。在新兴市场国家里,跨国公司总是能够凭借巨大的优势,轻易地征服政府监管部门。于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洋品牌”的关照和优惠,害怕撤资、撤厂,对“洋品牌”给予了高于国内企业的待遇。监管部门对“洋品牌”信任有加,疏于管理。诸多事实说明,我们不能把质量仅仅寄希望于企业的自律,无论是跨国大品牌,还是中国的本土企业,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监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跨国公司声誉的最大透支者,恰恰是跨国公司自己。虽然“危机管理”一词来自跨国公司,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危机公关似乎难有作为:反应速度迟钝,媒介舆论几近失控、专家意见人士管理缺位,社会心态判断错误等等。这些都表明跨国公司拥有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仅仅是一个传说。很多国际大名牌和知名企业高层头脑里,防微杜渐的风险意识薄弱。很多跨国公司习惯性地认为,在中国出了问题,政府一锤定音就解决了。这样的模式,10年前也许在中国行得通,但今天已经不是这样。更严重的是,从“苏丹红一号”事件旋涡中的肯德基,到“DC事件”丑闻里的索尼,诸多跨国公司面对中国消费者都表现傲慢,要么矢口否认,要么百般抵赖,推脱责任。这种傲慢而短视的策略,说明跨国公司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而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声誉是无敌的。当许多中国消费者开始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跨国公司时,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品牌遭遇到信任危机时,跨国公司也开始为自己透支自己的声誉付出代价!

上海超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总部联系方式
- 电 话:021-51029391
- 电 话:400-680-0016
-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银翔路655号
- 昆山分公司:18601606556---林经理
- 地 址:昆山市花桥国际商务区兆丰路18号亚太广场1号楼9楼
- 泉州分公司:0595-28069596---周经理
-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南路144号蟠龙大厦17D
- 宁波分公司:13615883698---周经理
- 山东分公司:18601606221---谢经理
- 温州办事处:18605772928----周经理
- 广东办事处:18601606206----周经理
- 企业邮箱:chaowang@tranw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