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之攻略篇
编辑:中国验厂网 来源:作者:FAA/scirs 动态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08-03-29 17:17:12
导读:
无用置疑, 社会责任先锋COC的魔性化使它具有了很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对商业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影响至深。在供大于求的客户方市场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件新式武器。既然是进攻就有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了。战术上,品牌如何利用COC直接进攻? 最直接的,讲价的筹码,砍价的大刀。 ---“由于你们不是COC工厂,在市场上已经很没有优势了,也让我们很没有优势啊。我们已经开始考虑选择新的供应商了。张三厂和李四厂你也是知道的吧,我们都有了接触了。不过大家是老关系,我们还是很希望和你们继续合作下去的,所以你们也要做COC啦。下面是你们要做的事情…以后我们会定期查你们的工厂,如果不通过,我们就…”这样的招数也不少见吧? ---“因为你们没有通过某某的COC验厂,所以你们没有人权,剥削严重。既然如此,我们的价钱给得太好了,你们不应该赚那么多的。按原来的价格下调10%吧,我们会给你非COC的订单的。”这样的说辞恐怕很多从早期走过来的人都不会陌生吧。另外,由于验厂不通过,对他们品牌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推销产品影响很大,希望大家配合,用价格(降价)优势抢回客户和市场。 告诉你这些的也不少吧,哦,对了,验厂产生的费用自当然也是由你们承担的了… 在这里,COC已经完全演变为玩商业游戏的有力工具了,商业行为守则和社会责任?哪里还有他们的踪影。 那他们怎么从战略上进攻呢?归纳起来,方法有两种,扩张法和收缩法。 扩张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发展其供应商数目和地区,保证自己的供应来源和供应量的同时把COC的游戏玩转。扩张法又可以细分为两种: 扩张法 I:另有目的的供应商储备游戏。 品牌公司或者要在单一产品的供应源上做文章,又或者要满足其多元化经营的目的。这些都对商业资源的大量储备有直接的要求。借COC或者验厂之名,买方其实很容易对广大的生产地区、部类和具体厂家有最直接的探测。君不见,有时候某个厂验厂通过又或者不通过后,很多没有直接联系的品牌客户都知道了。资源共享?世界的确很小,同行圈子的确不大,可是换一种想法,为什么就不会有这么个资源数据库呢?而事实上,很多品牌公司的确有这样的一个供应商数据库。一般来说,这样的数据库根据贸易的性质可以分成俩类:直接贸易供应商数据;许可证贸易供应商数据库。当然,自然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法。不过结果都一样:尽可能多的扩大供应商数量和供应商的内部资信。而拥有资信越多越有利这一点恐怕不用再赘述了。 从商业敏感程度来说,我们广大的内陆厂家比之港台及外资企业还是远远不如的。在香港、澳门或者亚洲较发达的国家验厂的时候,厂家完全可以而且经常援引私隐条款及商业秘密保护条款对诸如人事资料,商户资信相关的资料等采用回避的做法并取得成功。相反,国内厂家很容易的被摸清底细,遭遇最严苛的盘剥。面对一些打着COC幌子虚张声势的别有用心用心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太过合作的老实回答。殊不知多少原本属于企业自身商业秘密的东西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被套了个干干净净。经历验厂时间久远的厂家可能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某些品牌的商家还要求供应厂提供GSP(全球卫星定位)数据。最终惊动了国家安全部门,觉得他们玩得太过火了,危及了国家利益,出面质询,这些商家才草草收场。再想远一点,我们的评审员们又是否有考虑过:每年人家关于我们国家人权状况报告的分析有多少是出自各位手中的资料收集呢?一旦沾染上政治,COC就更加面目狰狞了。 无独有偶,我认识的几个外国评审界的朋友在离开这一行后不约而同的都转到贸易行里,而且身居市场部门的高位。为什么?在评审行的日子里不是白费的,累积的厂家和供应商,各项目各产品各产地的资料信息对他们在中国的采购业务不是简单的有帮助可以概括的。 扩张法II:赚钱机器/赚钱模式。 这个办法更加赤裸直白。验厂本身就是一种赚钱模式,为什么COC不可以成为赚钱机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号称“天天新低价”的W公司不愧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走向世界上首富企业的样板课。 首先,验厂当然就是要收费的。是你求我嘛,什么叫买方市场,品牌公司自然需要好好演绎一下。验厂不过,第二次当然也是要收费的,不过会便宜一点的。 然后,当然,应你们供应商的诚恳要求,我们还是会收费来第三次的… 好了,验厂有钱收,而后验厂又是由品牌公司的人自己来,那么怎么会这么好让你过…从游戏规则到游戏裁判到游戏玩家,全由品牌公司说了算,玩着赚,这样好的收钱方法我们到哪里找? 其次,为避免上述现象太明显,品牌也可以做出个公正的形象的。自己不来,委托第三方来。评审的公价是1500美金一个Initial(两人一天),750美金一个Follow-up(一人一天)。让我们来算一笔帐:两个评审员一个星期做5家厂的首验评审,一个月就是3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现在这么一算,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评审公司冒出来了吧。这些评审公司除很少数的一部分外,实际上从品牌公司手上是拿不到上面说的数目的。所以,单单是评审一项,品牌就可以做到“无本万利”了。这样的好事能不“扩大经营”吗?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游戏的开始,验不过的再验,有钱就行。这个游戏本来就是钱的专利,造假和腐朽的制造场。 行内不断有把这一招上演得出神入化的:有那么一个品牌公司的评审经理不久前辞职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新小评审公司做经理去了。然后,他原来公司的验厂业务大量的流到这个评审公司去,很是有赚钱效应。后来,知情人才道出缘由:这家新新小评审公司有那个品牌公司负责验厂副总裁的大股份…这件最新内幕就看什么时候爆发出来了。 收缩法:富人俱乐部和准入门槛 根据西方体系学的原理,为了保证某些垄断地位,包括薪金、形象、利润等等,是可以设置一些无形门槛的。这并非故弄玄虚,而且这样的体系也离我们并不是很远,大家看看为什么律师、会计师的资格那么难考就可以了。得到这类资格的人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限制,保证了宏观市场上的求大于供,自然就能保证这批特殊人群享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样道理,无论从品牌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控制供应商准入的角度来看,COC无疑是一件有力的利器。我可以堂而皇之的告诉你:之所以我们品牌卖的那么贵,是因为我的品牌含有社会责任和人权的含金量,是千挑万选严格择出的,就是有别人所没有。供应商方面,通过数量的缩编,供应商总数开始集约,单量占供应商产能比重提升,增加了品牌对厂家的控制筹码。这也就是我们早期经常听到的“包厂”之说。这种方法在小品牌或者走中高档精品路线的品牌里用得比较多。客观的说,如果用的好是有可能双赢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每个品牌都可以用好: 毕竟“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品牌方和厂商都同样存在着风险。对于大规模经营的以占据市场份额的品牌来说,大才是硬道理。 说明是攻略篇,应该有反击方法和密方吧。有!其实一招“走为上”就是绝招了。不是消极的逃避的走,是抓根源灵活的主动的走。因为攻击方略的基本点就是买方市场,可是,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特色产品要看人脸色吗?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国家有自己的标准的中国特色的SA8000和时间表,“走”到人家的前面,大家还会那么被动吗?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团结起来展开反攻?

上海超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总部联系方式
- 电 话:021-51029391
- 电 话:400-680-0016
-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银翔路655号
- 昆山分公司:18601606556---林经理
- 地 址:昆山市花桥国际商务区兆丰路18号亚太广场1号楼9楼
- 泉州分公司:0595-28069596---周经理
-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南路144号蟠龙大厦17D
- 宁波分公司:13615883698---周经理
- 山东分公司:18601606221---谢经理
- 温州办事处:18605772928----周经理
- 广东办事处:18601606206----周经理
- 企业邮箱:chaowang@tranw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