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谈社会责任系列之一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会增加企业成本
编辑:中国验厂网 来源:作者:汪力成 动态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日期: 2008-03-29 17:16:18
导读:
编者按: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中,作为当事人的企业家应该有当然的话语权。在学者们从理论高度对企业应予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剖析后,我们更想通过具体的数字和事实来了解真实世界中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承担其责任的。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出“企业家谈社会责任”系列,欢迎各界读者积极参与讨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民企,已经和国际社会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国际社会的一举一动,都与中国民企息息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一种新的挑战,不仅涉及到企业理念层面,更涉及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呼吁,而且也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对中国民企来说,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动态和投资的观点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少经营者担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动态和投资的观点去认识,而不只是从静态和成本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知道,企业社会责任(CSR)要求企业在盈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合乎社会整体利益,包括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等。就环境保护而言,要求企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维护环境质量,如使用清洁能源、污水排放达标等。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在生产中漠视环境质量,存在着诸如大量地向外排放不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废气这一类破坏环境的行为。表面上看企业的经营成本下降了,周围的环境质量却遭到了破坏,需要我们甚至未来几代人花几倍、几十倍的代价才能弥补。这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有的人以为企业交了排污等费用,已经负责任了。其实不然,根本负不了这个责任。9年前在浙江有一家叫亚泰的化工企业,年产增塑剂只有1.5万吨,开工几年便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居民意见纷纷,加上其它原因,最后企业只能关闭。后来华立收购了这家企业,更名为华泰化工,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改锅炉烧煤为用清洁燃料油、建立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系统。企业当期的成本无疑大大地增加了,但由于正确处理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环保投入成为企业长期投资的一种形式,若干年后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回报。事实上,从那以后华泰化工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较之当初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12倍,企业盈利年年递增,既做到外部经济,又做到内部经济,成为“企业环境行为蓝色企业”、“中国增塑剂行业10强企业”。所以,从静态的成本角度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在一定时期内确实是上升的,但从动态的投资的观点来看,显然是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强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会增加企业成本,更不会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也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经济冲突,实际上就是表现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冲突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性,因为它对整体经济发展构成直接的潜在的致命的威胁,当它达到一定的强度,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从而加重了它的反社会性。因此,我们主张坚决消除和避免这种冲突。担心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实际上就是担心会造成内部不经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看到,这种内部不经济是暂时的,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它只是投资方式的一种而已,而投资收益的实现是有个过程的,最终还是会体现内部经济,并且达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动态的观点来,千万不能只盯住眼前的一点得或失。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自然不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只会增加企业成本了。当然,就投资本身来说,有成功也有失败。与其它投资形式不同的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如同办企业不能没有注册资金一样,是一个企业必须的行为,具有相当的“硬约束”性———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如依法纳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否则就是违规违法,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企业内在发展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如更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更高的质量标准、慈善事业等。有一组数据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截止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于500家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耐克、阿迪达斯、麦当劳等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影响,纷纷加入SA8000运动,而且要求其产品配套企业的合作企业均要遵守CSR守则。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认可CSR的自愿标准SA8000,通过SA8000认证,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生存成本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生存是需要成本的,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形的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付工资、应付税金、管理费用等,一种则是无形的但事实上对企业的生存起到重要影响的如知名度、美誉度等。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自然会赢得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等方面的认可,其结果是,员工乐意为企业服务,消费者情愿掏钱购买企业的产品,商业伙伴愿意持续合作,政府、社区自愿为企业提供便利。这样的企业,生存成本自然大大降低,发展速度也自然会大大快于同行。从这个角度讲,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只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更不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里讲一个华立的实例。1999年,华立因产业调整需要,将所属企业华立达公司全部置换给了河南某公司。此后由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华立达大量的客户流失,严重亏损,企业面临破产,员工面临下岗。考虑到华立达的员工曾经是华立大家庭的一分子,也为了减轻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压力,2003年5月,华立所属成员企业华正电子通过竞拍、购买,以7000万元的代价获得了原华立达的生产设备、土地等。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立在做傻事,但我们认为,华立有责任为政府和社区分忧,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尊重、理解,激发了面临下岗员工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得了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大力支持。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在现代社会还要承担“代理人”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资源的代理人,企业不仅应该为其所有者、消费者和员工服务,而且要服务于全社会。换句话说,企业作出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还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和要求。通常情况下,法律没有这样的要求,但企业自觉地去做了,必然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一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成本,譬如让消费者接受企业产品的成本会大大降低———用一句最直接的话来说,至少企业的营销费用可以大大地减少,企业生存的成本也就自然地下降。有学者将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关系作了如下研究:1.知名度=美誉度>0,此所谓名副其实;2.知名度>美誉度>0,此所谓名过其实;3.知名度>美誉度,美誉度=0,这叫名不副实;4.知名度>0,美誉度<0,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名昭著。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追求的应该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协同成长,需要的是名副其实的品牌效应。反之,沽名钓誉式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生存成本,最终反而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还可以从零售商(采购)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生存成本会大大降低这一命题。我们知道,如果企业制定供应商社会责任守则,需要建立内部责任体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直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采用SA8000标准,可以大大降低监督成本,同时可以改善供应链管理。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为了寻求企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自觉地去履行社会责任,逐步达到并维持我们称之为“共生”的境界,即企业建立并维护与员工、客户、供应商、股东以及整个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只有和谐才会“共生”,只有“共生”企业的生存成本才会大大降低,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痛苦的抉择———暂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谁先做到了这一步,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盈利最大化并不矛盾强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是否矛盾?我认为不矛盾。我们讲赚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如果我们赚不到钱,连自己的生存都有问题,又如何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认为企业是为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的经济实体,也就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还有比赚钱更崇高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崇高目标,同样需要我们努力地去赚钱。创办于1917年的福布斯,推出过许许多多的排行榜,从中我们发现,会赚钱的、做长久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讲现实一点,2001年中国加入W TO后,与各国的贸易并没有如原先期望的那样畅通无阻。以2003年为例,商务部调查表明,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到了新的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经济损失约170亿美元。这种新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社会壁垒、安全壁垒、环境技术标准等等。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推崇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具有新的贸易壁垒的特点,例如,一是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构———美国很多跨国公司,以“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为由,严格审查来自中国劳动密集产业的人群、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的生产条件。二是从“道德”出发———不少跨国公司都在对下游产业链进行劳工权益评估,进行人权“监督”。这种道德的要求已经升华为一种市场的力量和赚钱的法则。尽管跨国公司的这些做法含义比较复杂,但我们从正面去理解,企业想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赚钱,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将越来越困难,更不要说盈利最大化了。何况,中国市场本身也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还置若罔闻,SA8000如果在我国强制性启动,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作者系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上海超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总部联系方式
- 电 话:021-51029391
- 电 话:400-680-0016
-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银翔路655号
- 昆山分公司:18601606556---林经理
- 地 址:昆山市花桥国际商务区兆丰路18号亚太广场1号楼9楼
- 泉州分公司:0595-28069596---周经理
-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南路144号蟠龙大厦17D
- 宁波分公司:13615883698---周经理
- 山东分公司:18601606221---谢经理
- 温州办事处:18605772928----周经理
- 广东办事处:18601606206----周经理
- 企业邮箱:chaowang@tranwin.org